輕工重器誕生記
——中國第一臺制瓶機制造紀實
(連載七)
作者/張一民
責任編輯/東山勞野
南國會戰 解剖“美機”
1965年2月16日,農歷正月十五,辛酉日。輕機廠作為設計小組的先行隊伍,先于河北輕化工設計院章仁啟等七人和北京輕工設計院的龔恒丹等人,首先和廣東玻璃廠的李浩平接上頭,熟悉樣機后,隨即展開工作。
對于廣東的IS191型行列式制瓶機,羅錦釗已經有所了解。當羅錦釗從北京二?;刂艽搴?,和綦建義旋即趕往廣州,調研美機與蘇機的異同。廣東玻璃廠于1958年進口美國在瑞典的“HARTFORO”公司制造的“I.S191型”五組行列式制瓶機兩臺,這種“I.S191型”五組行列式制瓶機設有“62PROCESS”裝置,可以用吹—吹法,壓—吹法成型并附真空管路控制??梢杂谜婵沾骐r型排氣,是當時世界上較先進的制瓶機。蘇制AB—4型四組行列式制瓶機是仿制美國1940年以前的行列式制瓶機,只能用吹—吹法成型,氣缸返回大部分是用彈簧,而美國I.S機用的是空氣壓縮氣,相比之下,蘇制機可靠性較差。另外,氣缸的氣密性不好,許多地方潤滑不可靠,材料選擇及工藝制造也比較粗糙。據李浩平講,廣東玻璃廠使用美國制造的制瓶機4年多的時間,基本熟練地掌握了行列式制瓶機的操作與維修,并且還在若干局部進行改進。
羅錦釗和綦建義分析到美機和蘇機的這些不同之處,一致認為測繪樣機定在廣東玻璃廠是完全正確的,是為今后的產品發展奠定了基礎。
山東輕工業機械廠從1964年開始承擔國內玻璃機械制造,已試制成功自動供料機、分料器、加料機、網帶等,氣動機構有自動供料機配氣閥,各種分料器氣缸,基本上掌握了氣動機構及一般玻璃生產的要求,為試制行列式制瓶機創造了有利的條件。輕機廠4名參加測繪的工程技術人員滿懷信心地投入工作。
廣東玻璃廠坐落在廣州的員村,四季常青,風景宜人。來自河北、北京、山東、廣東的二十多個青年人聚在一起,朝氣蓬勃,井然有序地進行測繪設計。
由于廣東玻璃廠及北京第二玻璃廠進口的自動制瓶成套設備都在運轉使用中,無法停止運轉進行檢驗測定,只能靠搜集國內外行列式制瓶機的有關資料,設計組搜集了美國一些資料,與廣東省科學技術委員會情報所取得聯系,代為復制及翻譯,并進行研究對比。在廣東玻璃廠的支持配合下,羅錦釗等人對美國行列式制瓶機一些關鍵零部件進行取樣,在廣東省機械工業廳中心實驗室、廣州造船廠及廣州市工業產品檢驗所等部門的大力協作下,測量了材料硬度并進行化學分析,對全機組織檢驗同時作機械性能試驗。此間,正巧北京第二玻璃廠對蘇制AB-4機進行大修,設計組前往查看機器磨損情況,分析內部的一些零件的加工精度。在整個圖紙設計與審查工作中,羅錦釗通盤審查圖紙1400余張。
由輕工業部組織的河北輕化工設計院、北京輕工設計院及廣東玻璃廠和輕機廠的測繪人員,在廣東玻璃廠進行圖紙設計工作中,做到了使用、設計、制造三方面結合,廣泛地征求操作工人及技術人員的意見,熟悉結構要求,從制造角度分析與研究國外加工制造選用材料及工藝方法,作為改進設計的參考。羅錦釗和綦建義在圖紙審查時,同步制訂技術工藝文件。黃向村、周美澤負責進行現場工藝準備。當各個部分的圖紙完成后,立即編制工藝文件,設計工卡量具工裝準備,以爭取更多的時間完成試制準備工作。
測繪工作是單調乏味的,那時還沒有電視、沒有音樂、沒有任何業余娛樂活動,日出而作,夜半而息,三人一間宿舍,每天1角錢的伙食補貼,雙眼熬紅了,嗓子干啞了,整天聽著制瓶機作業“噗哧”、“噗哧”的單調噪聲,使人感到神經都麻木了。
員村是個盛產玉蘭花的地方,廣東玻璃廠到處種滿了玉蘭花,尤其是廠門口的四株玉蘭,才三月初便打朵兒了,從褐色的蒂上,伸出粉綠色的蕾,似開始出殼的雛鳥兒,煞是可愛。春天的氣候,說變就變,一股寒流襲來,夾雜著南方少有的飄雪,這段時間,總是霧氣騰騰,難得晴天。至到三月末玉蘭含苞待放,四月初便緩緩綻開,盈盈地似開似合,花蕊兒呈肉紅色,中間竄出一個箭,卻是綠的,嬌嫩的很,散發出馥郁的芳香,一陣兒風,一陣兒雨,落櫻繽紛……。羅工每天忙完工作,倦了,總愛站在花前靜靜地欣賞,那肉色的蕊,轉紅,蝌蚪般似的。于是,玉蘭花變成了一個美麗的仙子……亭亭玉立,一天的勞累便在這一瞬間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在這樣的環境中,這群人拿著世界上差不多是最低的工資,卻在為制造中國第一流的機器而忙碌辛苦,他們沒有怨言,不敢懈怠,默默奉獻!這就是當時的工人階級知識分子的執著精神。